臺灣土魠魚人工繁殖育種有成,梧棲港全新浮動碼頭動工,漁業永續發展。



【土魠魚人工繁殖試驗有成 台灣漁業永續繼續向前】

臺灣水產豐富,俗話說「一鯧、二午、三土魠」,土魠滋味鮮美,長年深受消費者青睞。每到農曆年前,價格更是水漲船高,是高經濟價值魚種。

但近年來因為氣候變遷等各種環境影響,沿近海漁業漁產量大幅減少,沿近海土魠魚產量自2001年達3,200公噸高峰後,近年來已下滑至500多公噸,漁業資源已明顯下降。

俗稱「土魠魚」的康氏馬加鰆(Scomberomorus commerson),是為游泳能力強的洄游性魚類,體表無鱗片保護,釣獲死亡率高,國際上目前也沒有繁養殖相關報告。

為了增加土魠魚漁業資源,我們的水產試驗所嘗試進行繁養殖試驗研究。首先透過研究掌握了土魠魚產卵高峰期為3~5月,及主要產卵場為臺灣淺堆及部分在澎湖周邊海域。隨後在適當的時間與地點,採集優質種魚進行海上人工授精試驗。經過多方嘗試,終在今年度首次獲得成功,並首次有魚苗孵化紀錄。趁此機會向大家分享這個好消息。

除了土魠魚,水試所也在去年發表首度將黑喉人工繁殖成功,並創全球首例放流育成魚苗。以及成功生產水晶鳳凰螺、銀塔鐘螺、遠海梭子蟹、鋸緣青蟹、日本鮸、條石鯛、虎斑烏賊與萊氏擬烏賊等物種之種苗實施放流。未來我們還會繼續推動復育沿近海域漁業資源,期待台灣漁業能夠永續發展。


【小船泊區及浮動碼頭興建動工 提升台中梧棲漁港航行安全 】

臺中梧棲漁港是中部地區最重要的漁港及漁業基地,主要漁獲有烏魚、白鯧、午仔魚等,在2021年漁獲量約為2085公噸,產值約4.2億元。是相當熱鬧的漁港。

不過當地的高低潮差大,再加上有各種大小船型的漁船頻繁進出,航行動線容易發生碰撞損害的風險。一旦發生碰撞,不只是讓漁民朋友可能會有生命財產的損害,也容易影響漁港的進出使用。立法院 蔡其昌 副院長十分關心這漁業安全的問題,時常向我提及,希望能改善這個困擾漁民許久的問題。

在 蔡英文 總統的支持下,我們投入9.66億元啟動了小船泊區及浮動碼頭的興建計畫,特別闢建小船使用的泊區,舒緩漁港擁擠的問題,也能提升漁船作業的航行安全。未來全部完工之後,將可提供199艘小船停泊。

不只是泊區,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繼續執行到位,為的是要奠定韌性農漁業的基礎,才能要讓台灣的農漁業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