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其實根本沒有簡化 ? 正楷漢字千年不變的歷史真相,恢復正體字才是文明正道。


正楷漢字成形後以有千年歷史,

從來沒有大規模改變過,

近年慘遭文化摧毀,

在漢字上除去一筆一劃,彷彿在斬首文明,

本文僅為漢字正體保留最後的尊嚴,

呼籲深入了解、學習、使用、保存正體字,

恢復文明的歷史正道。


楷書,亦稱真書、正楷、楷體或正書,是漢字書法中最常見的一種手寫字體風格。

楷書相傳由【漢章帝】時王次仲以漢隸作楷法,是隸書的變體,其字形較為平直正方。到直至今日,楷書的寫法和美感仍然是漢字手寫體中的第一參考標準。

正楷字在漢代成形後,便持續流傳至今,已有千年不變,

也就是今日的【正體字】。


【漢字在近代慘遭摧毀的後果】

一位學者說:漢字簡化後,愛無心,親不見,產不生,廠空空,麵無麥,眾無目運無車,導無道,兒無首,飛單翼,有雲無雨,開關無門,鄉里無郎。

愛(爱)

愛無心,試問幾人是真情。逢場作戲到處有,只要有錢就是親。

親(亲)

親不見。家族分散結仇,只見有錢有權,摧毀人情關係。

產(产)

產不生,人流手術隨處見。良田拋荒到處是,不要五穀只要錢。

鄉(乡)

鄉無郎,個個都往城裡趕。村中難見青年面,只有老弱和病殘。

廠(厂)

廠空空,企業資金投樓中。苛捐雜稅亂收費,人去樓空自然窮。

麵(面)

面無麥。麵面不分,麵粉沒有麥香味,其實摻了白塊。

眾(众)

眾無目。人民不再有眼睛,只有人踩著人,盲目的群眾被統治者欺壓。

進(进)

進不佳,走到井裡成魚蝦。事業猶如水中月,求財恰似鏡中花。

備(备)

備無人,難道藏備靠天神。資源枯竭田佔盡,不慮兒孫好自身。

應(应)

應無心,口頭許諾難成真。耍奸弄猾不要臉,難怪世間無誠信。

衛(卫)

衛無行,不知行軍交替,軍隊腐敗,平民家園難保,何以天下享太平?

聽(听)

聽耳少,見此說法你別笑。你去看看開大會,能有幾個不睡覺。

導(导)

導無道,教導哪能用這招。信口開河憑口味,自以為是不害臊。

優(优)

優須憂,天下憂士最難求。尤而效之罪更甚,此等之人讓人愁。

採(采)

采無手,這種取得哪裡有。不勞而獲人人想,鑽營取巧個個求。

嚐(嘗)

嘗無口,好壞都隨感覺走。山珍海味別奢望,柴米油鹽夠你愁。

孫(孙)

子系孫,子小子系大不同。子小畢竟還是子,難道兒媳偷阿公?

實(实)

實無貫,家中沒有朽貫錢。光有人頭沒錢用,這種殷實真可憐。

質(质)

品質壞,弄的人人都受害。食品摻毒又使假,最是中華之悲哀!

敵(敌)

舌為敵,言辭演說要注意。百家爭鳴是擺設,必須跟我同口氣。

舘(馆)

舍靠邊,一切都以食為先。學館武館是飯桶,酒囊飯袋續新篇。

恥(耻)

恥無心,喪盡天良難以禁。弱勢未能去幫助,反倒還將人家侵。

曆(历)

歷無日,我不說出你不知。無日便是漫長夜,艱苦度日莫奢侈。

寧(宁)

寧無心,這樣說來無人信。坐在家中有禍事,強迫拆遷官擾民。

勝(胜)

勝無券,只能苟且來偷生。見勢一副奴才相,逢弱卻是面目猙。

傑(杰)

傑無人,豐功偉業怎能成。名不符實到處有,以次充好假亂真。

歡(欢)

又欠歡,個個借錢不想還。銀行催逼就跑路,反正國外有家園。

難(难)

又佳難,這種簡化真荒唐。樂極生悲也難定,一場突變也遭殃。

邊(边)

邊無旁,走路費力不好看。蒙古本是中華地,不知算不算邊關?

癡(痴)

疑變知,病中有知你說痴。謊話連篇不能揭,只有糊塗才明智?

筆(笔)

筆不直,往往曲筆來寫史。秉筆直書從來有,如今此風早丟失。

樂(乐)

樂無絲,是否歡樂你自知。木架絲竹方稱樂,被說幸福難支持。

驚(惊)

心懷京,難道官家害百姓?古來受驚只是馬,現在卻是驚了人。

賓(宾)

家來兵,自古都稱亂世情。貴客來家少了貝,盛宴款待心意誠。

慄(栗)

慄無心,律法恐懼沒人信。貪污腐敗到處有,權力代法才是真。

懷(怀)

懷心不挨,心中不願怎稱懷。心中不甘人不樂,難有幾個笑顏開。

豐(丰)

豐爛透,麥穗無圍還缺豆。豐收數據靠編造,年年都是產量高。

窮(穷)

窮不窮,保障房裡住富翁。貪得無厭只恨少,此等世道真不公。

達(达)

達不達,全憑官爺一句話。你說該下就得下,你說上達就上達。

礎(础)

石出礎,難怪基礎不牢固。爛路斷橋樓脆脆,人們口服心不服。

矇(蒙)

蒙無目,自焚現象視無睹。都說安居才樂業,撈錢卻要害無辜。

廟(庙)

廟不朝,無神之論是信條。若是鬼神都不怕,自然大膽行陰謀。

網(网)

無絲之網無作用,漏網之魚實在多。律法好比是絲線,網子壞掉,充滿漏洞。


【深入漢字簡化的真相,千年漢字毀於一朝,文明如何被摧毀】

正楷漢字在漢代成形後有已有千年不變,為何會在一個朝代慘遭摧毀 ?


這樣的兼併造成了漢字的表意功能削弱,更依賴上下文才能準確理解文意,例如有些人會以「船只(隻)停在港口」、「我下面(麵)給你吃」等造句,突出簡化字造成的歧義問題。就現代白話文而言,這些例子放在具體的句子中極少會造成歧義問題。在文學、古籍等較講究精煉用字的領域,使用簡化字則不易理解或容易誤解,如「余一人」與「餘一人」,前者指「我一個人」,後者指「剩下(多出)一個人」,簡化字將餘併入余,不利解讀古文。目前的共黨決定當「餘」字與「余」字有歧義時,可使用「餘」的類推簡化字「馀」(又一個不成形的難看字)。

(漢字慘遭摧毀,不同字體被混淆,部首遭到砍除彷彿砍頭)


做過翻譯的人都知道:

正體字可以無損轉換成殘體字,但殘體字已經無法轉換回正體字了,

由正體砍除到殘體很簡單,但由殘體恢復到正體,卻已沒有辦法挽回。

(由多到少很容易,卻沒有辦法從字數較少的殘體字恢復到完整的正楷漢字)


【深入正楷漢字的歷史,重新認識漢字,認清漢字遭到摧殘的真相】


針對簡體字易於閱讀的觀點,有更多的簡化字因形體相近而混淆,如偏旁「訁」簡化為「讠」造成與「水」的偏旁「氵」難以分辨。目前為止,根據許多老年知識分子的經驗,熟悉繁簡兩種字體的人,繁簡閱讀一樣快。繁體字與簡化字閱讀時間一樣,但繁體字於辨識,閱讀較為省力。

漢字在由甲骨文往金文、篆文等古文演化時,字體其實是呈現「由簡變繁」的現象,因為語言文字多由於社會進步使內容變得豐富,字義需配合語意而作出區分,遂於字形上加添偏旁,以表達某一特定語意,以致也會產生「繁化」現象。這與個別字形演變趨向簡化的情況是兩回事。故有論者認為字形「由簡變繁」與「由繁變簡」乃是雙軌並行,「簡化」不是主要的演變趨勢。事實上,漢字演變至漢代隸書時結構已趨於穩定,沒有根本性的大幅簡化或繁化,至唐代楷體(又稱今隸)時更是基本定型,與現今所用繁體字幾乎一致,故漢字往隸書、楷體過渡的這個現象稱為「隸定」(也稱隸變),今日的繁體字亦稱「正楷」。唐朝訂製的開成石經更成為自唐以降的官方標準字體參考,從唐朝至清朝、民國以來的官方文書、教科書、印刷典籍皆不脫這類楷體字形。

針對簡體字順應歷史的觀點,批評者則認為,從甲骨文到篆書,再到楷書,筆劃數目增加才是主要趨勢,這是文明豐富發展,繁榮興盛的象徵。


【漢字簡化破壞漢字結構】

批評者指出漢字簡化破壞漢字的字形結構,以及由此帶來的部首歸類等問題。漢字源出有理,構字的「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字體結構中往往包含聲音和意義,簡化字則破壞了漢字的結構,無法讀音和解意。如歡、觀簡化成欢、观,失去了形聲意義。且有許多簡化字並非是以六書原則進行簡化,往往是照搬筆畫少的罕見古字俗字,或以無關聯的記號替代部首,或將草書楷化,或合併字義字形完全不同的同音字、諧音字。

簡化字「篡改」了人名。如簡化後,趙雲變為赵云,畢昇成了毕昇,幾姓變几。簡化字改革中還出現了不尊重姓氏原字導致「姓氏合併」的事例發生,比如「党」、「黨」原本是不同的兩個姓氏,卻被合二為一,依《華夏百家姓探源》不同姓氏代表著不同的起源族群與血脈傳承,例「黨」氏起源於馮翊,祖宗姬氏,「党」氏起源上古聖君夏禹的後裔,支裔世居党項遂姓党氏,在兩姓合一之後「党」「黨」不分,造成代對於探尋先祖起源產生一定的困擾。而1975年二簡字的推行,導致大量「蕭」姓人士的姓氏被簡化成「肖」,對「蕭」、「肖」兩個氏族造成的影響延續至今。同理,還有詹姓被簡化成「占姓」。另外,「於」、「于」兩字皆為規範字,但因受「於」做虛詞義時,兩岸用字不同的影響,被誤解為簡繁轉換關係,造成網站的簡繁轉換中在繁體環境下都被轉成「於」,反之在簡體環境下都轉成「于」。「於」源自於則;「于」源自邘國,有極大不同卻被混淆。

由於民眾對簡化字的各種簡化方法和官方文件(如《簡化字總表》)不瞭解,對偏旁類推的規定不熟,自行「發掘」簡化原理,容易造成不正確的「類推簡化」。不僅一般民眾對簡化方法不了解,甚至學者也不時出紕漏。有支持簡化字的學者舉「体」字為例,稱讚該「新造」的字又妥當、又巧妙,但其實「体」是俗字,簡化時將其升格為規範漢字,卻把原字「體」降為「不規範漢字」。

文改會委員曹伯韓,在《漢字簡化方案》推行一年多後,表示他認為有部份同音代替簡化字應該取消,其中一部份另作簡化,比如:辟(闢)、蒙(濛懞矇)、淀(澱)、冬(鼕)、面(麵)、累(纍)、帘(簾)、困(睏)、咸(鹹)……(1986年恢復「疊」「像」「覆」「囉」四字。)

古文字學家陳夢家:「文字不能混淆。這些簡化字,毛病出得最多的是同音替代和偏旁省略。簡化後有些字混淆了。」比如「回(迴)」字,「迴」字是「回」加「辶」產生的分化字,表示「迴旋」義,接近英文的go round,「回」接近英文的go back,這是一個發展的結果,杜甫的詩句「渚清沙白鳥飛迴」簡化字寫作「渚清沙白鸟飞回」,難免會讓人誤解為「飛回來」,從而丟失經典文本的特定語境,所謂的「一簡多繁」中還有甚多這樣的例子。

文字學家裘錫圭:「在20世紀50年代的漢字簡化裡,也採用了一些記號字和半記號字,如『头』 是記號字,『鳮』、『疟』是半記號字。」而「為了把象形的古文字改造成隸、楷而破壞一部分字的結構,是迫不得已的,也是值得的。在楷書早已成熟的情況下,僅僅為了減少筆畫而去破壞某些字的結構,把它們變成記號字,這樣做究竟是不是必要,是不是值得,就大可懷疑了。」

有些簡化字較有爭議,例如「羆」是熊的一種,按照字源為「罒+熊」,但《簡化字總表》卻按照「罢(罷)」類推簡化為「罴」,造成表意不明。再如:「聖」簡化為「圣」、「僅」簡化為「仅」、「鳳」簡化為「凤」、「風」簡化為「风」等,其中「乂」「又」傾向「符號化」;「陝西」的「陝」簡化為「陕」,《簡化字總表》列在「夹[夾]」之下,但事實「陝」字右方是「㚒(大+兩個『入』)」而非「夾(大+兩個『人』)」;作兩個「人」的「陜」是另一個字,音義同「狹」。《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將不少常用於人名的異體字廢除,造成了一些問題,例如廢除「浚」的異體字「濬」,會使人混淆晉朝大將王濬和王浚,再如將常用於女子名、帶「愉快」義的「媮」字視為「偷」的異體字廢除,《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的異體字概念不嚴格,保留下來的字不能完全代替廢除的異體字,影響了表達的準確,造成使用上很多不便。

有些原來不相似的漢字,簡化後變成形似字,反而造成辨識困難。如「风、凤」、「东、乐」、「叉、义」、「旧、归、妇」、「异、导、寻」「开、升」、「丙、两」、「厂、广」、「毕、华」、「驼、鸵」、「街、衔」等。2016年9月3日,中共統治者習近平在2016年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工商峯會的開幕演講,把「輕關易道,通商寬農」的「寬農」說成「寬衣」,事後當局緊急封殺網上的相關言論和影像。有批評者謂,乃因簡體字「农」、「衣」二字近形而累事。

批評者認為部分簡化字的部首被改變,與繁體字不同,造成使用古代詞典等工具書進行檢索時的不便。
批評者認為簡化字有「一簡多繁」的問題,導致對字義理解的偏差和學習的困難,如「面粉」不知是化妝品(面)或食物(麵)、「白干」不知是「白乾」或「白幹」。又如发(發、髮)、脏(髒、臟)、系(係、繫)等字亦同。

【破壞傳統文化】

有些漢字的簡化沒有理據,如捨己為人的「捨」有提手旁是明顯的動詞,簡化成「舍」跟房舍發生混淆;將植物類的食用「薑」簡化成帶女子底的「姜」等。反對者認為,此為「對華夏文化的侮辱」。
造成了閱讀古籍的障礙,全部古代文獻必須重新翻譯成簡化漢字,並且重新註釋。因為許多古籍及其註解的用字不復存在,需要用新字,從新角度解釋。如「鬥」,訓為「 兩王相爭」,簡化成「斗」,字形上就看不出了。如「燈」,繁體登音,且與橙、凳、蹬同組,可知是家具,簡化「灯」,音義皆失。

簡化字打亂了原有的字義系統,如鬍、鬚、髮、髯、髭、髦本有共通部首「髟」,代表與毛髮有關,因不一致的簡化成了胡、须、发、髯、髭、髦,成了不同的歸類。除破壞部分系統外,簡化字有時也建構了錯誤的系統。例如头(頭)、买(買)、卖(賣)、实(實)、,對傳承字沒概念的人可能誤以為「買」和「實」裡面有個「頭」。

造成原本以繁體字構成的傳統文化消失,如春聯組合字「招財進寶」、「黃金萬兩」都可以相同部件重疊,若寫作簡化字「宝(寶)」、「万(萬)」則改變原樣。

一些漢字在簡化後改變了原有的部件結構,破壞了原有的表意表音功能,例如:
①「轂」簡化作「毂」時,「車」字上的橫畫消失了(通用規範漢字表試圖將該橫畫恢復)。
②「條、務」簡化作「条、务」時,「攵」變成了「夂」。
③「殺」簡化作「杀」時,「朮」變成了「朩」(通用規範漢字表試圖將「朩」改成「木」)。

批評者認為,簡化字破壞了漢字六書的造字方式,如象形字的形體同音化,不易聯想到原形,難以透過字源學習漢字(必須先瞭解對應的傳承字),若要不學習傳承字直接學簡化字,需要死記硬背。還有反對者認為,簡化字破壞了組合字的形體,無法有效表達原有的含義;還有構成漢字的部件與漢字字意的關聯遭到破壞,諸如此類。

現今的中國簡化字是中國共產黨受蘇聯影響而制定廢除漢字的步驟,並且進行「思想文化控制」的方法,正如《一九八四》小說中的新語一樣,簡化字只是一個「政治性產物」而不是一個文字自然的進化過程。

簡化字使得漢字失去原有的美感,簡化漢字的書法美感要比繁體字差,損壞了漢字固有的美。漢字以象形為本,逐漸演進為以線條和結構替代圖形,形成獨特的書法美感。簡化漢字打破了原有結構和線條的意義,使字形與音義脫離,喪失了書法的審美。

簡化字紊亂了文字系統,造成「一簡多繁」的問題,對古文考釋不利,音韻、訓詁部分也難以探究。但如能識得繁體字,可直接閱讀。
南懷瑾認為「中華文化數千年都是在用繁體字,但將漢字簡化後不識繁體字,不可以很好地了解與傳承中華文化」。
香港前立法會主席曾鈺成認為沒有學過簡體字的一輩人在今天簡體字愈趨流行的環境「沒有讀寫困難」,但反過來只懂簡體字不懂繁體字的「恐怕稱不上有十足的讀寫能力的中國人」。

中共全國政協委員梅葆玖曾於200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提議恢復繁體字,稱「繁體字非常美,中國傳統文化不能丟」,2016年3月全國政協會議第12屆全國委員會第4次會議上,他再度提案,呼籲練毛筆字、學繁體字。

簡化字給兩岸三地交流以及漢字文化圈的溝通帶來困難。日本、朝鮮(韓國)、越南及一些東南亞國家,都有漢字文化傳統,多數並沒有接受簡化漢字。

【簡化漢字得不償失】

現代人多數使用電腦等電子產品,手寫漢字的機會已減少許多,即便需要手寫,使用行書或草書亦可快速寫下漢字。

心理學研究表示,筆劃數效應僅對啟蒙時期有影響,對高頻字或閱讀技能較高者而言,多是以組塊為單位識別,筆劃數效應並不明顯,反而是組合性更有影響,簡化字自成一體,難以由常用部件組合,反而不利學習。

漢字簡化運動一開始就存在一個誤解,事實上,識字水準和文化程度與社會經濟發展及教育的普及提高有很大關係,和字體難易程度的關係不是很大。18世紀之前,中國人的識字率持續是世界上最高的,維持在5%左右,可見得正楷漢字容易閱讀。文盲或半文盲,是在經濟與教育資源缺乏的大環境下所產生,而讀寫能力的貧乏,只是其中一個表象。文盲的數量,並不會因為文字系統書寫容易,識字的人就多;也不會因為文字書寫稍微複雜,識字的人就減少。有觀點認為,整體較中國富裕、以繁體字為主的台港澳,由於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於識字教育上,識字率近乎百分之百。因而得出,識字率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教育普及度及投入財力人力的多少有關,而非關文字系統的難易度。

【政治摧毀文化】

簡化字原本是中國共產黨用來廢除漢字的前奏,正如《一九八四》小說中刪除各種文字的【新語】一樣,只是一個政治的產物。
劉勝驥批評,「歷史上國民政府曾試圖推行的「漢字簡化」與中共所施行的「漢字拉丁化」政策,兩者的性質並不相同。現行中國的簡體字屬於毛澤東時代下,為響應蘇聯語言國際化而推動漢字拉丁化的過渡性政治產物。」


(一個號稱愛國的中國青少年,在文字獄和文化摧殘下,使用拼音和殘字替代正楷漢字)

維護短暫的政權卻不愛護悠久的文化,

有趣的是,他身上【愛】字雖然沒有【心】,

但【國】字似乎是正體字。

【國】古時「或」、「域」、「國」同字,

甲骨文的「口」表示一個區域,「戈」表示以干戈守衛;

金文的兩橫表示守衛地區的疆界;

金文、小篆在字的周圍加「囗」(古圍字)表示疆域,構成「國」字。

可以見得漢字隨著發展,變得豐富,繁榮的過程。

所謂【國】,類似於【域】,一城一國,也是分權自治的歷史。


本文不深入拼音的部分,

但學習專為漢文設計的【注音】和音標,

才是保護、豐富漢文化的方法,

對於還沒有開始學習正體漢字,正楷漢字的人,

本文也抱持開放態度,

只希望各位能了解正體字的歷史,

學會尊重,辨明真相,

才能保存悠久的文化,

而不是短暫的政權。




善用臺灣故宮【檔案檢索系統】可以看到清晰之各個朝代詳細奏摺,

皆以清晰之正體字書寫。

善用教育部字典,了解文字演變,歷史真相。

-----正文完結,以下為選文-----


【簡體字背後的陰謀】


關於簡化字的利弊,海內外的高知識階層早已開展了不少討論。由於人們對傳統
文化的親疏好惡態度不同,加上不同政體下臺灣及海外華僑所實行的正體字,
使這一問題的討論加入了不少背景色彩。下面我想從正反兩方面更深入地討論這一命題。

大力提倡簡化字的呼聲最早起於五四新文化運動。當熱血青年憤恨於國家落後挨打的處境時,
他們就把中國傳統文化當作了替罪羊,在它身上傾注了一切失敗與絕望所帶來的滿腔仇恨,提出要徹底與傳統文化決裂,這裏面就包括了文言文和
繁體字。當時的口號不是要簡化漢字,而是要廢除漢字,全部改學洋人的拼音文字。

簡化字來源於草書,早在南北朝隋唐時期民間就開始流傳,為有別於正體字而被稱為“俗體字”,只是為了書寫方便而已,在正規場合人們還是用正規字,所以當時的人們能同時認識一個字的兩種或多種寫法。這就好比我們在家幹活時,
為了方便,喜歡穿隨便的粗布衣物,可外出會客時會換成正規得體的真絲衣服,是一個道理。
這樣的情形持續了幾千年,可到了新中國成立後,共產黨就只許人們
永遠穿粗布衣服而要燒掉真絲衣服了。

1956 年1月底,中共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5月出版了《簡化字總表》,如果再用繁體字就算錯字別字了。簡化字總表共有三表:第一表是 352個不
作偏旁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 132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第三
表是經過偏旁類推而成的1754個簡化字;也就是說,完全新造出了2238個新字。

那麼這個造字比例有多大呢?目前共黨規定常用字為2500字,次常用字是1000字
,合為3500字,加上各行各業使用的專業詞彙,《通用字表》中共有7000字,也就是說掌握了7000字就能閱讀所有專業的普通書籍。七千的兩千,當然有些字不在這七千以內,但我們可以大致描述性地說明這個造字比例是很大的,難怪沒學過簡化字的人很難認識現在中共的殘字。

為甚麼把簡化字比做粗布衣服而把繁體字比做精美的真絲衣服呢?因為漢字在簡化了筆畫的同時卻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由於簡化了筆畫,使很多字外形相近,
識別率大為降低,於是閱讀速度反而變慢。由於人一生中看字的時間是寫字時間的無數倍,哪怕作家也一樣,所以整體來說卻是適得其反同時,
由於簡化字亂造了很多偏旁部首,
從而加重了學生學習的負擔。這些新造的部首和字,在書法家的眼裏就比繁體字粗俗難看得多。

另外,由於把很多音相同但意義不同的字合併成一個簡化字,經常導致語意的混亂,並使漢字本身內在的詞源關係喪失,使整個漢字系統出現結構紊亂。用過電腦的都知道,繁體字和簡化字的輸入速度差不多少,但由於新加一套簡化字體系,
人為地增加了一套檢索系統,從而使麻煩多了一倍。如果不搞簡化字,沿用歷
史上幾千年的慣例,手寫時可用俗體,印刷還是用正體,那不挺好嗎?何必沒事
找事多此一舉呢?用老百姓的話說,真是豆腐變成了肉價錢。

簡化字的理論根據是,綜觀漢字演變過程,從甲骨文,金文到篆書,隸書、楷書以及行書,草書。但認真研究漢字的演變,我們不難發現,

漢字的發展同時遵循著從簡趨繁和從繁趨簡的雙項規律。由於人們生活和思維的日趨複雜,要表達的內容增多,於是需要創造新字,漢字也就從簡趨繁,增加筆劃後才能造大量新生字;

於是人們便尋求簡捷的書寫方式。但研究表明,整體看來,從甲骨文到現代的文字,從簡趨繁的字多於從繁改簡的字。

推行簡化字的另一理由是為了消除文盲,讓勞苦大眾也能識文認字。事實上中共簡化字推行了四十多年,可至今文盲仍一億多,半文盲更不計其數,相反,在臺灣,依然是繁雜的正體字,可由於政府注重教育,扶助平民子弟入學,到七十年代就掃除了文盲。由臺灣與共黨這組比較實驗我們可以看出,普及教育的關鍵不在文字筆畫的多少,而在政府用心的多少。

讚成簡化字的人認為,漢字不就是個代號嗎?代號不是越簡單越好嗎?與其花那麼多時間來學認字,不如多花時間來學習真正的文化。其實這是種誤解。漢字每個字本身就是濃縮的文化,在學認字寫字的同時就是
在學習中國的文化。比如奮的簡化字把中間的‘隹’字簡化掉了,隹是甚麼?它
是種候鳥,下面的田代表鳥的棲息地,這個字說明候鳥只有奮力展翅,才能完成南北遷徙,去掉隹就丟掉了奮的最本質的信息。

六十年代的簡化方案使漢字由平均16筆畫降到了10.3畫,到1977年共產黨又想推行第二套簡化方案,欲將筆畫降到十以下,後因民眾反對強烈而停止。這讓我想起一個笑話,英文中有很多字也很長很難記,我們能不能把它也簡化了呢?難道文字最重要的就是它書寫的繁簡程度嗎?為了簡單,廢除文字,不寫字不更好嗎?這當然是笑話,但也說明一個問題,在全球能對祖先的文字大動干戈,橫砍豎切的,恐怕只有中國共產黨人了。

談到這大家都明白了,繁體字簡化字各有優缺點,文字的繁簡難易都不是主要問題,那我們不禁要問:為甚麼非要搞簡化字呢?簡化字的背後是甚麼呢?

我們發現這裏面有個巨大的陰謀,有個很深的陷阱。

中國老百姓有句俗話:三代出一個貴族。意思是說,一個人文化氣質的培養是個
漫長而艱巨的任務,要經歷三代人的努力才能培養出一個氣質高貴的人,事實果
真如此。無論一個人還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傳承沉積都要求有個繼承過程,只有繼承了前人的,站在了前面巨人的肩上,我們才能看得更遠,才能有所發展。所以我們說,簡化字最大的弊端就是割裂了文化,使延續了幾千年的文化命脈被簡化字割斷了。由於那麼多新字出現,廢除了那麼多正體字,六十年代後出生的人,哪怕是大學生,也很難閱讀40年前的報刊,更別說在那以前的古籍了,中華文化被攔腰砍斷了。

一個最生動的例子就是全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在百年校慶時發行了一百張限額的“”百年書籤“”,印刷精美,成為海內外校友爭購的珍藏品。誰知裏面錯字連篇。如“桃李芬芳”錯成“桃李紛芳”;“直掛雲帆濟滄海”錯成“直掛雲帆濟蒼海”;“坐擁書城,富甲一方”錯成“座擁書城,富甲一方”。北大文人都鬧這樣的笑話,可見中華文化後繼無人也。

這次的簡化字對中國文化的損傷巨大,它活生生地把後來的炎黃子孫隔在了祖先文化長河的外面,讓新中國出生的人成了“文化無根人”,成了文化荒漠裏的人。有人說新文化運動不是倡導學習西方文化,搞拿來主義嗎?可學來學去,事實又如何呢?很多時候都是邯鄲學步,沒學到別人的,反而把自己以前的好東西也丟了,就跟學蘇聯搞社會主義一樣,最後呢還得回頭搞有中國特色的東西才行。

為甚麼說這是個陰謀呢?因為傳統的中國文化教育人要做到“仁義禮智信”,要“知天命,敬鬼神”,這與共產黨“槍桿子裏面出政權”的暴力革命基本理論是相反的,這和共產黨的“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的鬥爭哲學相衝突的。共產黨為了使中國人跟隨它聽命於它,於是利用簡化字來砍斷其它文化養料的來源,讓其一言堂的文化封鎖和精神洗腦得以順利實現,從而鞏固其政治統治。這就是簡化字背後的陰謀。


中國古代漢字與中國古代文化一脈相承,博大精深。正統漢字的每一個字,貫穿著中國傳統的道德、天地人等內涵,乃至修煉的道理。而近代簡化字的出現使得漢字的含意發生了變化,失去了它本身的內涵。

最近熱傳一則評論:「臺灣友人談共黨漢字簡化後: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廠空空,麵無麥,運無車,導無道,兒無首,飛單翼,有雲無雨,開關無門,鄉里無郎。可巧的是:魔仍是魔,鬼還是鬼,偷還是偷,騙還是騙,貪還是貪,毒還是毒,黑還是黑,賭還是賭。」

針對漢字的簡化,很多學者都發現簡化字最大的弊端就是割裂了文化,由於很多簡化字出現,替代了正體字,六十年代後出生的人,很難閱讀祖宗的書,使延續了幾千年的文化命脈被割斷了,徹底斬斷了中國文化之根。

漢字是一個生命體,一筆一畫都蘊藏著豐富的內涵。從漢字的筆畫中,我們可以了解造字時的社會情況、經濟活動、文化思潮。走進漢字,就像走入一個歷史博物館。

何為在他的文章《簡體字簡掉了甚麼》中說,漢字的筆畫,有其豐富的內涵,「藥」字簡成了「药」,筆畫是少多了,但中國古代以五音治五臟,以音樂治病的歷史也被減掉了。「買」字變成了「买」,也把以貝殼當錢幣的歷史文化給減掉了。

古人拆字比周易還準確

中國古人的拆字是一門很高超的學問,甚至比周易算卦還準確。中國人相信通過一個字可以測出本人的吉凶禍福。

浙西的陳鍾年擅長拆字,名噪一時。有個姓吳的大商人,是江蘇人,常年在浙江經商。一天他突然接到一封家信,上面說他妻子病危,催促他趕快回家。吳某非常憂慮,就去拜訪陳鍾年,想讓他給測斷一下吉凶。他到那裏,拈字拈出個「榮」字。鍾年詢問他要測算甚麼,他就把妻病的情況說了出來。陳鍾年說:「已經死了」。他忙詢問緣由,陳鍾年說:「這個『榮』字,上面為兩個『火』字,這是蠟燭,中間像一個台子,是靈台的形狀,下面是個『木』字。是棺材啊。」吳某一聽,大驚失色,立即乘船,匆匆趕回家,其妻子果然已經死了。

這類故事很多,也很靈驗。因為中國漢字是神傳文化,每個字都蘊涵著神賦予它的特定含義,每個字都是一個生命。它的筆畫都不能隨便改動的,一改動它的意義就變了。

中共改變了正體字內涵

中共執政以來,對漢語文字進行了三次大的改動,大力推廣簡化字,改變了正體字的內涵,化吉為凶。

中國人重義,交朋友重義氣,談生意講信義,做官的維護正義。桃園三結義,成為義的典型。正體的「義」是會意字,從我,從羊。我是會意字,從戈。戈是兵器。象形字羊表祭牲。這個金屬的戈使得義字充滿了鏗鏘的陽剛氣氛,因為要承擔風險和責任;而獻祭的羊又表明了義是富含自我犧牲精神的。古人講:義不殺生,義不殺少。義的本意是,合於道德的行為或道理。捨生取義是因為古人篤信義不容辭。

簡體的義字則變成了「义」,一個大叉叉,再加上斜斜的一點,叉叉已經不是好東西了,再加上三個筆畫都是斜斜的,這個簡體的義,真是斜之又邪。

再看「進」這個字,正體「進」字左邊是走,右邊是佳,就是越走越佳的意思。簡體的「进」,左邊是走,右邊是個井字,就是走入井裏,走向陷阱的意思。結果三年「大躍進」讓三千多萬農民走入死亡幽谷。筆劃不一樣,涵義也不同。

「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廠空空⋯⋯魔仍是魔,鬼還是鬼,偷還是偷⋯⋯」漢字簡化後,給人們帶來的是吉還是凶?


準確的說﹐簡化字比繁體字難學難寫。
簡化字簡化規則很亂﹐自相矛盾的很多。
比如﹕講﹐購﹐構﹐篝這四個字的音旁在繁體字中是一致的。
但是在簡化字為言井﹐貝勾﹐木勾﹐篝這四個字。
雖說簡化了書寫﹐但是卻大大加重了學習負擔。而且簡化相當有限。
類似的還有很多。我統計了一下﹐大概有近1∕2的簡化字
都有這樣的問題。
在1957年前上學的人要適應簡化字﹐是相當吃力的。
看現在不少中共幹部(60歲以上的)提辭用繁體字﹐不用簡化字。
因為他們對繁體字印象深刻。

反過來說﹐學了簡化字﹐學繁體字卻不是很困難。
這不是因為簡化字厲害﹐而是繁體字造字有規率。
本來學繁體字就不難。

而且簡化字整體上簡化書寫並不多。
我前面的簡單統計是20%略強。
雖然相當一部分字被弄得缺肢斷腳﹐“簡化”筆畫達1/2以上。
但是常用字比如“的”﹐“是”﹐“一二三四五”卻沒簡化﹐也簡化不了。
所以整體上“簡化”就有限了。
有時間再做更一步的統計。畢竟這在喜歡簡化字的人眼裡﹐是件相當重要的事。

漢字和英文不同。排版時是要有段間距和行間距的。
不論是橫排還是豎排。
沒有間距﹐繁簡都很難閱讀。在bbs上看文章不是很舒服﹐就是這個原因。
現在的排版軟件﹐設置間距已經很方便了。比如tex和word 。


還有簡化字於1957年至1962年之間頒布。正好是一個對文人大加打擊的年代。
而文人是簡化字的審定者。所以有些簡化字的涵意就有些微妙了。

比如﹕
國  -> □王 + 、
躍進 -> 啉夭 之井
鐵  -> 金失
筆  -> 竹
    毛
奮 ->  大﹐田裡面連麻雀都沒有了。
    田  

太難打了﹐就不多例舉了。



說簡體字是「簡」體字根本就是徹底的謊言,
簡體字有多少代體字,有多少字是被替代的,這已經超越了「簡化」的意義,
而成為「笑話」,「沒文化」的代名詞了。

旅遊 寫成旅游!

我只能暫時找到先前網友討論到的這個例子
但不能儘寫逛中國時,看到文字簡直是傷眼

一天到晚說簡體字只不過是一個歷史上就有的,歷史?
蒙古人來了正體還是繁體,滿族來了正體還是繁體,
共產黨來了就不一樣了,好個新中國啊!

歷史上有多少姓名被一堆爛替代字替代了(不要再說那是簡化而已,
是「替代」,懂嗎?

是被一堆不該替代的另一個不相關的字替代了,不要再說那是簡字
是被一堆不該替代的另一個不相關的字替代了,不要再說那是簡字
是被一堆不該替代的另一個不相關的字替代了,不要再說那是簡字
,說那是簡字是污辱了「簡」這個字

每次都看到正楷和簡體的討論串,討論什麼啊?這句話就夠
有多少歷史人名被另一個爛替代字替代?
那麼多字都用那麼爛的簡字替代?你認得出來哦?有沒有文化啊?
這問題根本沒有討論的空間。


為什麼頭髮的「髮」和發財的「發」
兩個字 形、音、義都不一樣  簡化字可以把它們弄成相同一個字
(不知是否是受簡化字影響 有些中國人似乎把頭髮唸成頭發
據我所知  中國似乎是沒有像台灣國語、國文教育裡強調「破音字」概念的
因此把頭髮唸成頭發  反而是很合乎現在中國「普通話」的邏輯)

還有模範、師範的「範」 為什麼可以簡化成姓氏的「范」字
除了讀音相同  「範」和「范」字形、字義天差地遠
簡化成同一個「范」字  毫無道理嘛!!

簡化字如果只是簡化一些字體的常用偏旁比如言字旁、車字旁之類的
那還不失為合理的簡化方案
但是搞一些毫無邏輯的通同字作什麼?
搞到使用從古到今漢字的正常用法的人都是沒受過教育、錯誤、寫錯字?
到底誰才在寫錯字?

中國文字從漢隸、楷書出現後,
幾千年間字型基本上沒有大變化,
特別是和甲骨文、籀文演進到隸書的歷史過程和時間相比,
就知道楷書是很成熟的字體,
所謂「漢字的演變是朝簡化走」之類的說法,根本是不合事實、自欺欺人。

漢字在由甲骨文往金文、篆文等古文演化時,字體其實是呈現「由簡變繁」的現象,因為語言文字多由於社會進步使內容變得豐富,字義需配合語意而作出區分,遂於字形上加添偏旁,以表達某一特定語意,以致也會產生「繁化」現象。這與個別字形演變趨向簡化的情況是兩回事。

事實上,漢字演變至漢代隸書時結構已趨於穩定,至唐代楷體(又稱今隸)時更是基本定型,與現今所用繁體字幾乎一致,故漢字往隸書、楷體過渡的這個現象稱為「隸定」(也稱隸變),今日的繁體字亦稱「正楷」。唐朝訂製的開成石經更成為自唐以降的官方標準字體參考,從唐朝至清朝、民國以來的官方文書、教科書、印刷典籍皆不脫這類楷體字形。

從甲骨文到篆書,再到楷書,筆劃數目增加才是主要趨勢,這是文明豐富發展,繁榮興盛的象徵,

而楷書漢字流傳至今,已有千年不變,

如此成熟的文化資產,慘遭破壞,

如今仍有清醒者能保護正體,才是保存文化,

學習正楷漢字,書寫正體,從現在開始。